查看原文
其他

【PD】水文化传承视域下城市水利风景区规划探析

2017-04-18 马云 单鹏飞 等 规划师杂志

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规划师杂志


导语



水文化是城市水利风景区的灵魂,水文化传承是城市水利风景区提升品质和丰富内涵的必要途径。近年来,城市水利风景区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各景区为突显自身地域特色,将水文化作为其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作者苏州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马云,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单鹏飞,苏州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董红燕在《规划师》2017年第2期撰文,文章以巴城湖水利风景区规划为例,从水文化本体传承和客体传承两个层面出发,探索水利风景区水文化传承的规划方法,通过对水利工程、水文化遗址、水体景观和地域文化等关键要素的规划指引,彰显景区特色;通过水文化资源空间投影、产品转化及旅游线路规划等手段,打造满足游客精神诉求的文化空间。

[ 关键词 ]水文化;传承;水利风景区;巴城湖水利风景区     

[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2-0104-06

[ 中图分类号]TU984.181

[ 文献标识码]B

[ 引文格式]马云,单鹏飞,董红燕.水文化传承视域下城市水利风景区规划探析 [J].规划师,2017(2):104-109.

一  水文化的内涵及资源价值解读

(一)水文化的内涵

何谓水文化?李宗新先生认为水文化是人类在与水打交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生产能力的总和。物质财富体现在水利工程、水利工具、桥梁及建筑等方面,精神财富则体现在人与水互动过程中总结并传承的水精神,如“滴水石穿”“上善若水”等。温乐平先生认为水文化等于水的“人化”加水的“化人”,以及人们认识水、改造水和利用水的智慧显性化,并认为人与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人性及社会再及自然返回人性修养的完整关系循环圈”。可见,两位先生都强调了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然而水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既包括人们在进行与水相关的建设活动中形成的物态水文化,又包括人们在认识水、感悟水的过程中形成的水哲学、水诗词和水利精神等精神水文化,在此不一  一例举或界定出其边界

(二)水文化资源价值解读

与普通景区不同,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资源具有自身的属性、特征和精神价值,正确理解水文化资源价值是水利风景区规划的前提。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资源价值可以从主次两个层面进行解读:主层面指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次层面指水利工程文化资源、水体景观文化资源、水利技术文献资源、与水相关的地域文化资源。针对不同资源层次,应根据其所蕴含的水文化价值,采取不同的开发方式,依次进行开发[5]( 图 1)。

二  巴城湖水利风景区水文化资源梳理

巴城湖水利风景区地处江南水乡 —昆山巴城,属于自然与人文资源兼备的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作为良渚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巴城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且拥有丰富的水文化资源。巴城湖水利风景区位于巴城的中心地块,南至迎宾西路,北至七浦塘沿岸,东至镇区祖冲之路,西至阳澄湖西沿岸,占地面积约为23.3km²,约占总镇域面积的15%。巴城湖水利风景区拥有优质的水利景观和风光旖旎的水体景观,湖泊、河流和湿地等水资源丰富。通过对巴城湖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可将其水文化资源分为四类:

(1)工程性水文化资源。巴城水网密布、河流交错,出于排涝、防洪和灌溉等水利功能目的而建设的工程设施非常多,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昆山“西部引清”工程、杨林塘航道工程、张家港工程、七浦塘工程、阳澄湖湿地工程和城乡联圩防洪工程。

(2)景观化水文化资源。水文景观在景区内随处可见,地域特征明显,具有江南水乡韵味。具有代表性的水文景观有巴城湖、稚城湖和鳗鲤湖“三颗明珠”,巴城老街的细雨街巷,阳澄湖生态湿地公园的水生奇景以及南武城的“稻鱼共生”。

(3)水文化遗产资源。巴城的水利史已有上千年,从先贤治水思想的记载与古代水利设施的建设到后来生态堤岸的维护、桥闸景观的建设,各类理水思想和治水实践都是宝贵的水文化遗产资源,值得后代汲古创新。

(4)与水相关的地域文化资源。巴城因水而生、依水而建,巴城人创造并传承了很多地域水文化,从村落选址、宗祠建构、护河池塘开挖到个人住宅选址与建造,从茶酒文化、汤浆饮品到阳澄湖蟹、八样水鲜,以及龙舟节、蟹文化节等水节庆,无不透出巴城水文化的价值内涵。

三  巴城湖水利风景区规划面临的困境

虽然巴城湖水利风景区的资源类型多样、文化底蕴深厚,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景区水文化的良性发展:一是对水文化资源价值的挖掘利用效率较低。景区内除阳澄湖水上公园、稚城湖水之梦乐园等项目的旅游开发较好外,对其他资源开发较少,尤其是忽略了八卦水城中的水体形态、水闸建筑、治水工具和理水之道等值得挖掘与保护的水文化资源价值。二是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突出。根据实地调查和对昆山市水利局、环保局的采访发现,由于河流中的船只来往过密,景区内的七浦塘、新开河、张家港和杨林塘等河流都存在严重的水泥堆积现象,影响了美观,急需解决水系畅通和水质问题。三是水文化内涵与旅游项目融合度低。虽然景区目前的旅游开发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但是大多是游船、垂钓和观光等开发深度较浅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单一,项目雷同,特色水文化展示较少。此外,景区中的隐形水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较少,如水节庆活动、水神祭祀等,这对景区未来吸引游客二次回游、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是不利的。

要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必须科学编制水利风景区规划。如今很多地方在水利风景区挂牌之后不重视规划编制工作,依旧只关注景区工程建设,导致景区规划与流域规划不吻合、规划项目实施不力、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水利资源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和旅游项目缺乏特色等问题出现。这样循环恶化的结果既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又破坏了水生态环境系统,“抹去”了景区原来充满个性的自然本底,同时为追求景观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忽视了景区的整体风貌。

  四   水文化传承视域下水利风景区规划框架

昆山市总体规划和巴城镇总体规划将巴城湖水利风景区定位为“品质滨湖城、休闲度假地”,以构筑“湖城共生、水乡共融”的生态宜居地,为上海、苏州等地提供旅游综合服务功能。然而,随着优质的水文化资源条件与旅游产业加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通过明确、合理和可操作的景区规划来引导旅游开发建设,改变过去粗放的建设方式,突显地域水文化内涵是巴城湖水利风景区规划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上述对水文化资源的梳理,综合分析景区的发展现状,可以认为,巴城湖水利风景区规划需要实现两个方面的传承:①本体传承,对景区水文化资源价值的挖掘、整理、保护和运用;②客体传承,充分满足游客精神文化诉求和情感召唤,呼吁人们认识水、保护水(图2)。

(一)水文化本体传承—彰显江南水乡特色

挖掘巴城地域水文化资源、深入认识水文化资源特征是巴城湖水利风景区规划的重要内容。保护和利用水文化资源是水利风景区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尤其是对水遗址、水记载等重要内容的修复以及水资源的开发运用。为了彰显江南水乡特色,在景区水文化本体传承中,规划以保护和尊重巴城水乡生态环境和特色景观风貌为前提,划定水生态保护红线,编制水景观修复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水生态保护措施,实现人类活动与河湖、湿地、稻田等自然景观要素相协调,构建结构清晰、地域风貌突出的巴城水文化旅游空间格局。

(二)水文化客体传承—满足游客

精神诉求

规划特色旅游节点、设计具有地域代表性和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旅游产品是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巴城湖水利风景区规划以水文化传承为主线,以“湖城共生、水乡共融”为理念,将巴城水文化资源空间“投影化”,在横向上构建“河—乡—湖—城”的城乡关系轴,在纵向上形成“水利文化—水乡文化—河湖文化—老街文化”的水文化体系,从而确立阶梯式发展框架( 图 3)。

规划以水为关键要素,根据不同地段与水的关系,引导适宜的空间布局,形成巴城湖水利风景区水文化旅游产品空间规划的基本框架;对游客主要的活动区域和水生态廊道进行精细化设计,对关键地段的水生态环境要素进行空间管控,强化巴城水乡特色。此外,规划要以人性化的尺度设计旅游产品,既要保护巴城本地居民的休闲空间,又要为外来游客提供完善的服务。

五  基于水文化本体传承的规划指引

(一)水利工程的功能拓展

水利工程是水利风景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其设计与建设的直接对象就是水体。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可以设定水的边界条件、规范水的流动等。对于水利工程的文化,可以依据水利工程的功能、外形、历史沿革与演变以及水利工程周围环境等,从科技文化、造型文化、艺术文化、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进行挖掘、整理与运用。巴城湖水利风景区的水利工程类型多样,风貌迥异,故各个工程所挖掘出的水文化价值不同。在规划近期,规划重点对现代区域性河流水利工程和水文化遗址的文化价值进行挖掘。

南部现代区域性河流水利工程是我国当代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可以作为很好的素材,供游客了解、学习,并感受现代水文化的魅力。巴公堤水利工程将原本贯穿巴城湖的张家港航道的南北两段进行分隔,在大堤中间设置隔水闸门,使北部张家港航道与杨林塘新开航道相连通,组成新航道路线;而南部张家港航道则取消现状航运功能,与巴城老街内部水系进行连通。规划利用南部张家港与老街连通水系,建设巴城湖现代开放型水上长堤,并融入历史文化,打造江南现代生态公园 ( 图 4,图 5)。

北部水文化遗址开发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水利工程建筑遗址、20世纪水利工具等(图6,图7);二是重大水利事件、水利人劳动事迹等。水利工程建筑遗址与水文化的融合应以春秋吴越水战文化和中国太极八卦文化为核心,采用集观赏性与教育性于一体的方式,以文字的手段向游客展示湖、河、滩涂及湿地等的形成过程,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地表水形态,以模型的形式演示水循环过程,以虚拟影像的形式展现水形态的肌理塑造等,建立水文化休闲示范工程。以中央神潭为例,规划依据古遗址中央城格局,修复孙武庙,以展示吴越水战军事思想;“以节庆拓品牌”,举办中国水战文化论坛,打造中国水战军事文化朝拜地。这种开发方式不仅可以使人们在体验中了解水利工程的建设背景、领略水文化的神奇奥秘,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水保护意识。

根据巴城现存的水利工程建设、维护、加固及管理等水利技术档案资料,收集工程所在地的老照片和新闻报道等,通过与现状进行对比展示,可以对水文化进行宣传。在过去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巴城修建大规模水利工程,一是靠大量人力,二是靠劳动者的奉献精神,故巴城的治水文化价值很高。通过收集相关历史资料,走访参与修建水利工程的人员,记录当时修建工程的情形,将材料整理过后运用到景区水文化休闲示范区的解说系统中。

(二)水体景观的场所再造

水体景观是水体与人类社会审美、文化活动、哲学思考等双向作用的产物。由于水体形态不同,各类水体景观也不同。对于水体景观场所的构建,可以采用静态和动态两种处理水景空间的方式。例如,利用湿地景观开发人工沙滩等静态景观空间;利用景区的高低落差,形成动水,打造动态景观。

在水利风景区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亲水性,即建设亲水设施,如亲水平台、亲水广场等。在亲水设施的设计上要体现“人水和谐”“上善若水”的水文化精神,符合水文化主题和形象,融入现代旅游“商、养、学、闲、情、奇”六要素。巴城湖水利风景区亲水设施的设计可采用如下两种方式:

(1)静态融合。静态的水宁静、祥和、明朗,通过倒影,能客观、形象地反映出周围的物象,加上光线照射和物象的四季变化,更是丰富了整个空间的层次感和水面的色彩感。规划充分利用水体岸边的植物、建筑等,通过意向设计,合理组织景观元素,塑造静态空间;组织水陆交通,以水文化和漫游理念为核心,依靠生态技术手段,使用环保型轮船交通,串联景区内的水利工程景点,如南武城水闸、阳澄湖湿地,打造景区特有的“绿腰带”。

(2)动态融合。动态的水具有活力,如小溪中的潺潺流水、喷泉散溅的水花等,不同的水体带给人们的感受不同。规划采用动态融合的方式,设置流水、喷泉和落水等。例如,通过水闸、渠道等打造流水景观,让游客了解水利功能运作知识;对阳澄咖啡建筑采用落水设计,增加建筑的动感;在景区内设置大型水上运动设施,增加亲水性。

(三)地域文化的形象塑造

地域文化是水利风景区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是景区品牌建设与形象塑造的有力“武器”。地域文化的依托载体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载体包括居民建筑、饮食、服饰和器具等;隐性载体包括居民的精神文化、民俗文化、亲水文化和祭祀文化等。

巴城湖水利风景区所在的巴城积聚了苏南地区特有的吴文化、良渚文化、古水稻种植文化和昆曲文化等地区特色文化。同时,景区内也挖掘出众多文化,如蟹文化、古镇文化和酒茶文化等。虽然景区对这些文化的宣传较为重视,但是文化种类较杂乱,不成体系,亟待整合。规划根据江苏省水生态文明建设指向,以水文化为主脉、其他文化为派生文化,建立“水文化融合树”;引入“人水和谐”理念,开展水文化活动。

六  基于水文化客体传承的规划布局

(一)水文化资源空间投影

为了实现巴城湖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空间规划的落地,需要对巴城水文化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如图8所示,巴城湖水利风景区南部湖群环绕,有重大河流水利工程、巴城古街和阳澄湖水上公园;北部河网密集,有春秋战国时期遗留的八卦水寨军防城、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和湿地水生风光。南北丰富而迥异的水利风景资源为景区的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基于巴城现有的水网资源优势和资源差异性特点,规划利用生态廊道与生态斑点景观建设技术手段,以“水舞( 武 ) 春秋、蟹(邂)逅巴城”为主题,以传承巴城水文化为核心理念,打造“二区、八节点”的景区空间结构。“二区”即巴城湖群休憩区和武城河网游憩区。前者以传承江南水乡文化和巴城千年水蟹文化为主,后者以保护八卦水城遗址、传承古代水利遗产文化为主。“八节点”分别为水文化体验区、景区集散综合体、湿地公园、郊野农家乐活区、雉城湖水之梦区、巴城湖康体养生区、老街文化休闲区和鳗鲤湖运动休闲区 ( 图 9)。

(二)水文化资源产品转化

基于水利风景区旅游发展需要,规划提出“红色科教、绿色体验、蓝色休闲、金色品质”四大主题旅游产品,以诠释水利文化、水乡文化、水城文化和水蟹文化四大水文化精髓 ( 图 10)。

(1)红色科教游— 传承水利文化。虽然景区内废弃的水利工程遗址因年代久远或河流径流量减少已经丧失了水利功能,但是其本身记载着的水利建筑风貌、治水理念和水利劳动事迹等,是开发红色科教游项目的基础资源。

(2)绿色体验游— 重塑水乡文化。景区北部地区村庄形态保留完整,乡村气息比较浓厚,拥有阳澄湖湿地和各种果园等,为开发江南乡村绿色体验游项目提供了优势资源。绿色体验游项目分布在三大特色区域,即现代农业观光园、湿地公园和郊野农家乐活区。其中,现代农业观光园依托现代农业和农田水利技术,以农作物作为农业生态景观基底,以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农业水利实验、农事体验和生态美食为体验重点,力求成为西上海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基地。

(3)蓝色休闲游— 回味水城文化。蓝色休闲游项目的开发主要依托稚城湖、巴城湖和玉龙潭三大湖水,以传承水城文化为目标,以倡导养生旅游、满足老龄人口与亚健康人群的生理需要为前提,提供以医疗与护理、治疗与保健、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打造集会议商务、康体养生与休闲度假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区域。

(4)金色品质游— 品味水蟹文化。“巴城因湖而生,因蟹而兴”,巴城作为大闸蟹之乡,以水蟹文化尤为出名。目前,巴城鳗鲤湖周边地块已经开发出较为成熟的旅游项目,但淡旺季游客量的失衡是其旅游发展的最大阻碍。规划传承水蟹文化,倡导四季平衡饮食的理念,立足大闸蟹美食旅游特色,进一步开发湖鲜产品,打造巴城“一蟹八鲜”的餐饮旅游品牌,围绕鳗鲤湖布置服务大众的、集中体现地域特色的餐饮、住宿和娱乐等功能,以缓解目前淡旺季旅游人流严重失衡的现象。

(三)水文化旅游线路规划

规划以三湖(稚城湖、巴城湖和玉龙潭)整体发展为契机,依托湖滨路、祖冲之路、相石路、临湖路、迎宾路、城北西路和古城北路等旅游专线公路,构建“三纵四横”的旅游专线体系,其中特别设计了主题型旅游线路—水上游线、慢行游线和精品景点游线( 图 11,图12)。相石路、祖冲之路兼具内部交通组织和对外交通联系功能,其他道路主要承担镇域旅游交通组织功能。通过对机动交通与非机动交通的合理引导,实现镇域范围内自驾旅游与慢行旅游、陆上交通与水上交通的和谐发展。规划配套设置机动交通中转中心和非机动交通服务中心两大交通服务设施,前者主要承担机动交通中转以及机动交通与非机动交通中转功能,后者主要为非机动交通提供出租、维护、管理和服务功能。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7年2期

《水文化传承视域下城市水利风景区规划探析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查看原文链接)                                      

“《规划师》•日照论坛”征稿函

【PD】中美比较视角下的北京市步道系统规划探索

【专题研究5】数据如何驱动设计 —以回龙观社区品质提升为例

【专题研究4】街区空间形态对居民步行通行的影响分析

【专题研究3】特大城市中心区街道空间品质的测度 ——以北京二三环和上海内环为例

【专题研究2】基于网络照片数据的城市意象研究 ——以中国 24 个主要城市为例

【专题研究1】图片城市主义:人本尺度城市形态研究的新思路

【PM】三维城市设计平台建设创新模式思考

【PM】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划定顶层设计的思考

【规划师论坛6】荷兰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及横纵协调机制

【规划师论坛5】美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及启示

【规划师论坛4】基于治理能力提升的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规划师论坛3】探索科学的空间规划——基于海南省总体规划和“多规合一”实践的思考

【会议】“城围联围棋嘉年华·上海 2017”系列活动之一 “围棋与城市”论坛综述

【规划师论坛2】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宏观治理与地方发展的对话——来自国家四部委“多规合一”试点的案例启示

【规划师论坛1】构建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PL】2017年1期总览:本期主题:收缩城市与规划应对

【PL】2016年12期总览:本期主题: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PL】2016年11期总览:本期主题:移民城市的规划应对

【PL】2016年10期总览:本期主题:轨道都市的规划建设

【PL】2016年9期总览:本期主题:众创空间特征及规划应对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